#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做個人品牌
2020 Podcast 元年,然後再來突然暴增的 IG 個人品牌、臉書個人品牌(超多醫生、護理師⋯等)連我身邊的老同學都在問我要怎麼開。
個人品牌是可以增加收入、招商(做得好的話)但,個人品牌要做的事到底有多少,還有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會開始變現呢?
我前陣子在推特看到很多外國的創作者分享自己做個人品牌的工作步驟,外國的個人品牌創作者,多數是個人,而沒有團隊的。
其中有些人的是這樣分享的:
假設他的主要平台是 YouTube,他要做一支影片的時候會先錄一個短的前導影片,然後才會錄正片。
再來他會發布部落格文章,專門關於這隻片的內容,然後做延伸內容文章。
文章發布後,會做 Pinterest 的串接宣傳。
接著會剪精華影片發布至 IG、FB、推特,同時影片也會發精華片段到 IG 限時動態、IGTV、IG Reels(台灣尚未開放)、TikTok。
並且節錄音檔到 Podcast(看到這邊我已累,但還沒結束)IG 還會再上架第二篇多圖貼文,然後推特會發討論串,結束!(咦?telegram 呢?)
而以上這一切!都只是一支內容要做的所有事,真的太可怕了好累啊,然後幾乎所有平台都掃了一遍嘛。
但內容工作者如果真的想要掃光社群平台的效益,別忘了還有新穎的 MeWe 等等⋯我個人覺得是吃不完,要做到這種地步不是要很拚,就是要全職,斜槓工作者的話,很難做到很快的更新速度。
你聽了也累了對不對?
也一定會有人說,專精一個社群平台做內容就可以了啦,幹嘛搞得那麼麻煩?我一開始也這麼想,直到個人品牌經營的一年半後,我才發覺是太傻太天真了,現在除了 Podcast 以外也幾乎都經營了。
在變現之前,我仍然覺得,如果對經營個人品牌沒有熱情,絕對捱不到變現的那步。在這之中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會出現,例如競爭、例如抄襲⋯各種各式各樣,就跟打怪一樣。
但仍然是好玩的,如果享受創作和與觀眾互動的人,會獲得很多不同的人生體驗。
(說了那麼多沒有要開課,文章尾沒有要附上網址啦)